“先生,海宁出事了!”还没把杨氏打发走,突然有弟子前来禀报。
王渊挥手让杨氏退去,问道:“何事?”
弟子说:“海宁渔民暴动,把建港工地给围了。”
王渊问:“曹知县呢?”
弟子说:“曹知县在审案,渔民还请了状师。”
“不会是告我吧?”王渊笑问。
“正是。”弟子道。
呵呵,堂堂浙江总督,被海宁渔民集体告上县衙了。
明代的余杭县,位于杭州城西边,跟后世的余杭区完全不是一回事儿。余杭区的大片土地,此时归仁和县管辖,向东接壤海宁县。
王渊规划的杭州港,建在仁和县边缘地带,经过水位探测,港口必须占用海宁县地盘,并且占地面积还不小!
明摆着,拆迁工作出了问题。
海宁知县名叫曹珪,湖广黄冈人,正德六年进士,跟王渊乃是同年关系。
对于王渊在海宁建港口一事,曹珪非常配合,而且是报复性配合。他被海宁士绅百姓恶心得想死,如今借着王渊的威势,趁机狠狠敲打自己治下的刁民。
“余,险邑也!俗枭而善讼,豪魁伺持长吏,长短一字为忤,即千方诬诋。故为邑长于斯者,往往以坐法去,即不坐法去,亦必抵狱。”
上面这段话,翻译成白话文即:余杭县,是一个凶险的地方。民风剽悍而擅长打官司,地方豪强喜欢跟知县作对。受一点小小的损失,就千方百计向上告发,甚至是诬告。在余杭县担任知县,往往被刁民告发而撤职,如果不被撤职的话,那一定是进监狱了。
余杭如此,钱塘如此,海宁也是如此!
常伦担任钱塘知县,第一个月就被搞得焦头烂额。第二个月终于发狠,直接仗杀镇守太监的心腹,终于把那帮喜欢打官司的刁民镇住。
现在,海宁县又开始闹幺蛾子。
海宁县衙。
一个四十多岁的状师,站在县衙大堂问:“县尊,敢问官吏挟诈欺公、妄生异议、扰乱成法者,该当何罪?”
曹珪笑道:“当斩。”
状师问道:“敢问浙江总督王相公,可在官吏之列?”
曹珪笑道:“在。”
状师再问:“敢问海禁可是成法?”
曹珪笑道:“是。”
状师立即说:“浙江总督王相公,强征滩涂、民房以建海港,致使海宁百姓无家可归,海宁县内物议汹汹,海禁之策难以维持。是否当斩?”
曹珪笑得出来!”
“我!”一个渔民举着鱼叉说,此人袒露胸膛,生得极为健壮。
“可敢过来?”王渊问。
那渔民走到王渊马前:“有何不敢?总督也得讲道理!”
“锵!”
只听长刀出鞘声,一道刀光闪过,龙雀刀已重新入鞘。
头颅飞起,血柱冲天,此人站立依旧,竟在数息之后才倒下。
王渊问道:“还有谁要跟本官讲理?”
“杀人啦!”
那些闹事百姓终于反应过来,惊恐大叫着四散而逃。
王渊问:“曹知县,你觉得是何人所指使?”
曹珪说:“无非陈、查两家,还有……”
“还有谁?”王渊问。
曹珪说:“还有海宁千户吕英。海宁县走私猖獗,杜千户与士绅、豪商勾结,从中牟利无数,他们是反对开海的。”
王渊颇为稀奇:“一个千户就敢跟我对着干,跟海宁卫指挥使无关吗?”
曹珪说:“海宁卫的治所在海盐县,靠贩私盐就能吃饱,他又何必反对王总制开海?”
王渊冷笑一声:“曹知县,带我去抄家吧,本官正愁银子不够用。”
曹珪顿时背心冒汗,哪有动辄就抄家的,而且抄家银子也不能直接挪用啊。
以什么罪名抄家?
违制,谋反!
江浙地区的士绅和富商,有一个算一个,百分之百建筑违制,而且穿戴也肯定有问题。
朱元璋规定,农民可以穿绸、绢、素纱和棉布,商人只能穿绢和棉布。农民之家,但凡有一人经商,全家都不准穿绸和纱!而那些富商,哪个不是满身绫罗绸缎?
王渊亲自带兵前往海宁县城,根本不给陈、查两家转移财产的机会。
在清代“一门三阁老,六部五尚书”的海宁陈家,在清代“一门十进士”的海宁查家,直接被王渊一股脑儿给抄掉!
这两家,目前有人在朝当官,不过就那两三个而已,并且官职都不怎么高。
王渊也不便直接杀人,只把家中浮财都抄走,然后把人全部收押,让浙江三司官员慢慢头疼去吧。
抄了这两个士绅家族,王渊又直奔吕衙街。
整整一条街,全都是吕家的,一个千户竟然如此富裕!
“好啊,很好,”王渊冷笑不已,下令道,“把吕衙街给我全部查封!”
曹珪阴恻恻道:“县城以东十五里,有个吕衖庄,那里才是吕家的祖宅所在。”
王渊大喊:“儿郎们,随我荡平吕衖庄!”
曹珪双手握拳,咬牙冷笑,心想:姓吕的,你也有今天,叫你对本官呼来喝去!
(明天四更,今天没了。)